X
X

扶贫路上绽放志愿服务花——颍上县关屯乡凌圩村驻村工作队副队长胡厚剑

发布日期:2020-04-24

来源:颍上先锋网

浏览次数:5563

  2017年转业不久,接到上级驻村扶贫的通知,我没有丝毫犹豫,便一头扎进了扶贫点——颍上县凌圩村。但事情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如何开展脱贫攻坚?脑子里一团浆糊。

  正当我犹豫彷徨的时候,一直从事社会福利工作的爱人给我支招:志愿服务要从老百姓衣食住行的点滴小事做起,用爱心和真情换取群众的接纳和信任。于是,我把22年军旅练就的理发技能,用于服务群众,便开启了“传递志愿精神、服务脱贫攻坚”之路。


  从“理发”开始,深入群众

  1套理发工具、1辆电动车、1个公文包,成为了我入户走访的标配;1把剪子、1把推子、1把梳子,让群众坐着我站着,围着群众转。架起了党群沟通的桥梁,拉近了党群心灵上的距离。

  2018年初,我启动志愿理发服务的第一剪,就是为有精神疾病的五保户林以胜剪去了保留2年之久的脏乱披肩长发。而这正是这一剪,赢得了村干部的大拇指,使得他们张罗着发“朋友圈”或“抖音”,让林以胜自然而然地成了我的“代言人”,从此村里便传播起“工作队免费理发”的广告。也是从那时起,驻村工作队慢慢地走进了群众心里,村民越来越相信我们这些“外来的扶贫干部”。后来,敬老院和分散居住的老人成为我固定服务的对象,我每个月都要上门理发。再后来,为村民义务理发成为我的习惯,入户走访中遇到长、脏、乱的头发,不管是在田间地头、马路边,还是在病床上,我都会主动靠上去,随地开展便民理发服务,顺便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几年来,我跑遍了全村每一个角落,全村139户贫困户家住哪里?致贫原因等户情信息,我都熟记于心,成为查询贫困户住处的“活地图”。深入群众时,让我听懂了当地群众的方言,学会了与群众有效沟通的方法,结识了很多农民朋友,慢慢地融进了农村这个“熟人的社会”,也找到了帮助村民脱贫攻坚的“敲门砖”。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理发店迟迟不营业,特别是随着企业、工地复产复工到来,群众的“头等大事”变得日益强烈。老百姓的揪心事,就是我的操心事。于是,我再次主动请缨,不畏感染风险,在做好防护消毒的前提下,再一次为外出务工人员开启了“定点理发”服务,每天服务20多人次。特别是在2月2日“龙抬头”习俗当天,更是从早上 8点忙到晚上8点,有主动上门的、有请我入户的,1天创下单日理发44人次的最高记录,也使得我的驻村理发数累计超过1000多人次。

  我感到,理发深入群众很方便,让我有时间、近距离、带感情地服务群众;便于我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单位帮扶和驻村扶贫工作;能够听到来自群众中的真实声音,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于是,理发中的大事小情,都被我记录整理成“理发台账”,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一切,使得省台办及驻村工作队在多次督查与考评中的群众知晓度和满意率均达到100%。


  从“需要”入手,帮扶解困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扶贫工作就是要始终把解决实际困难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不仅要对标脱贫,还要从长计议,帮扶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防止返贫。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走访过程中,不时听到群众有等靠要思想,攀比拿政府补贴,不比勤劳致富。贫困户李国强,2017年脱贫户,30多岁,已成家,有2个孩子,是出了名的懒汉,一家5口人,靠父亲和家属打工养家糊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而他自己却整天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来帮扶。得知情况后,我立即将其列入我的重点帮扶对象。于是,理发剃子又成为我与他的交流工具,通过几次理发慢慢与他亲近,并力劝他与家属一起到上海打工。但是他技术活干不了,太累的活又不愿意干,一提到去上海打工,他就用“找不到活干”来回绝。他身强力壮,只是智商不高、情商低下,但只要愿意干、养活自己肯定没问题。既然他不愿出去,我就琢磨着能不能让他在家门口找份“营生”。于是,我找到村里扶贫基地董航生态园的老板,把情况跟他一介绍,没想到一拍即合,他十分愿意为家乡脱贫攻坚作点贡献,当场表示愿意接收他。可是李国强只到基地干了一天,晚上还说好明天还去,结果经过一天的劳累后第二天就反悔了。几天后,我再次上门找他,可一提起干活的事,他就嫌烦。但为了他好,我就苦口婆心地反复劝导他,他最终免强答应。另一方面,我又找董老板商量,请他结合李国强的情况,量身定做地安排工作先做着,过段时间再调整。再次回到基地,老板先给他安排了一些简单的农活,中午管他午餐,在一种被关爱与被尊重的氛围里,李国强思想上出现了转变,慢慢习惯了这种工作模式,后来每天都主动去基地干活。再后来,李国强又带动其他贫困户一起到基地打工挣钱。

  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在信息化大潮中,农村创业的需求日趋增多。对此,我不仅积极帮助贫困户就业,还尽力帮助他们创业。贫困户孔凡永,在我的帮扶下,争取到5万元医疗补偿款(在上海住院的医院因关停花的近6万元的住院费无报销手续),结束了3年往返上海的上访路,并于2018年底光荣脱贫。但由于儿子患有精神病,外出打工不方便,他承包了30亩地,准备在家创业,发展稻虾养殖。由于缺少发展资金,他再次找到我。这次,我帮他申报了2万元扶贫资金,并协调大户带动、借苗养殖。此外,我还自购了150棵优质黄桃树苗,无偿送给他,帮他致富。孔凡永感动之余,撸起袖子加油干,直接把家搬进家庭农场,还利用边角地散养了500只土鸡。正值丰收之年,然而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导致无法上市交易。对此,我坚持慎终如始,利用理发之机帮他宣传,并成功销售了400多只。去年底,孔凡永终于尝到了创业的甜头,他的家庭农场一年有七八万元收入。

  扶贫路上,我把群众遇到的事当成自己事,发现一起帮助解决一起。我帮助贫困户网购超市货架、安装电灯;帮助农户修电动车、更换净水机滤芯;帮助村民更正身份信息,还原事实,享受国家惠民政策;骑车带低保户老人取钱,解决了老人行动不便、不会输密码取钱等问题。老支书孔凡山对我说:“农村问题错综复杂,像你这样,暴露一个解决一个,村子和谐多了。”


  从“扶志”着手,阻断代际相传

  扶贫必扶志,治贫先治愚。当我看到村里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学习自觉性差、溺网成瘾。于是,我把志愿服务的触角又延伸到了留守儿童身上。

  2019年3月,我征得省台办领导和村支书的同意,在我办出资新建的农家书屋里,牵头创办了“凌圩村4点半扶志微课堂”,定时定点开展“扶志·扶心·扶学”活动,在留守儿童中唱响“知识改变命运”主旋律。

  留守儿童学习欠账多,学习习惯养成不好,教育管理难度大。微课堂创办之初,我不仅要辅导作业,还要维持课堂秩序,两个小时下来口干舌燥。慢慢地,我开始建章立制,从留守儿童中选出学生骨干,划分学习小组,实行共同管理。陆续地,召开家长会,组织家访,形成社会与家庭共同教育的氛围。除正常完成作业辅导外,我又组织读书分享、红色故事、英语小课堂、文艺排练、征文比赛和学期颁奖等活动,积极营造良好学习成长氛围。我把微课堂情况及时分享到微信群及朋友圈,受我影响,2位中小学老师先后加入,志愿服务留守儿童;有4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受到我部队老领导和军校同学的认捐资助,承诺每人每年1000元,直到进入大学;还有,爱心人士从深圳捐赠了百余册儿童图书和食品,让留守儿童度过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在我辅导的孩子中,3名同学被推荐参加省台办组织的皖台夏令营交流活动,2名孩子“我的书屋·我的梦”征文在阜阳市以上获奖。截止目前,共开课160余次,受教育孩子60多人,还有12篇书屋新闻分别在省数字书屋、省直工委公众号和颍上县先锋网等网络平台发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孩子们迟迟不能开学,孩子在家上网课,难管理再次成了老人们的“心病”,也使得被经常唠叨的孩子同样感到烦。针对这种情况,我把“微课堂”搬到农户家,帮助孩子戒网、赶队,重新找回学习乐趣。


  2020年春节前夕,我深挖凌圩文艺人才,精心编排了15个文艺节目,开启了凌圩村第一届“乡村春晚”。我自己主持并参演了2个节目,与村民们一起联欢。这场“乡村春晚”,充分展现了凌圩村乡村振兴的成果,拉近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感情联系,共享脱贫攻坚的成果,赢得了现场群众的阵阵掌声,颍上县新闻联播专门进行了报道。

  扶贫路上,我怀抱着为党分忧、为民谋利的初心;坚守着为民服务、乐于助人的志愿情怀。不间断地开展志愿服务,赢得了群众好口碑,树立了省直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个人先进事迹先后两次在颍上县电视台跟踪报道,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第一时间》栏目于2020年3月28日以《带着理发推子的扶贫队长》为题进行了纪实报道,于是我又多了一个名字——“会理发的扶贫队长”。

版权所有 颍上先锋网 皖ICP备18021794号-1 主办单位:中共颍上县委组织部 承办单位:颍上县党员教育中心

电话:0558-4430020   信箱:ysdydj4430020@163.com

网站设计制作:网新科技(www.ibw.cn)